大家好,我的工作是牙醫師。同時間在研究所進修齒顎矯正。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齒顎矯正相關的話題。
之前的文章介紹過矯正治療有三個層次,分別是「排齊、咬合與美觀」。比起單純把牙齒排整齊,能夠建立穩定的咬合與良好的咀嚼功能更是矯正醫師最主要的任務。
咀嚼食物然後吞下,如此平常的用餐行為大多在我們無意識中進行。但是當我們的咬合力出現問題,經常會伴隨出現代謝症候群。
甚至連食物也會比較難正常吞嚥,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。這邊要針對咀嚼功能的部分,介紹咀嚼功能與疾病的關聯性。
[st_toc]
為什麼咬合力低下,容易產生代謝症候群
這邊提到的咬合力,是指咀嚼食物的能力。我們一旦沒有辦法有效地嚼碎食物,就會逐漸變成偏好吃比較軟的食物。而比較軟的食物,通常含有比較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糖分。
相反的,比較有嚼勁或是需要咀嚼的食物,就是像蔬菜及肉類等食物。如果持續著只喜歡吃軟食,而沒有充分地補充肉類與蔬菜的偏食生活,營養的均衡就會逐漸崩壞。
當營養均衡出現問題,心血管疾病或是中風的發生機率都會提升。「代謝症候群」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,而是血壓、血脂、血糖等指標異常的統稱,是健康的危險訊號。
代謝症候群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,包含缺乏運動以及「飲食不均衡」等等問題。
特別是年齡增長後,肌肉會逐漸流失,肌功能會逐漸下降。正常來說,食物應該通過食道抵達胃部才對。但是有可能會因為肺部在換氣,加上咀嚼肌群無力,食物還來不及吞下,就不小心被吸入肺部,而引起吸入性肺炎。
類似像這樣的問題不單單是年齡所造成的,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,會先把食物咀嚼變小變碎,與唾液充分混合成容易吞嚥的「食團」一起吞下。當我們咬合力無力時,就沒辦法形成容易吞嚥的食團,導致沒辦法有效地吞嚥,食物就可能會不小心跑到氣管中。
「好好咀嚼」是指食物要嚼很多次才吞下去嗎?
當然咀嚼的次數也很重要。但是更重要的應該是,能不能有效做出容易吞嚥的食團。咀嚼次數(量)與咀嚼後多碎(質)來說,矯正醫師更重視「質」的部分,並以此評斷咀嚼能力。
一樣咀嚼30下來說,咀嚼能力越好的人,可以將食物磨到更碎更小。有部分高齡者因為缺牙的關係,可以咬合的牙齒變少,咀嚼能力就變差了。但也有些年輕人,因為從小就習慣吃比較軟的食物,幾乎沒有吃需要咀嚼的食物經驗,也有可能產生咀嚼能力低下的問題。
也就是說,咀嚼能力並非只由年齡、牙齒數目來決定,而會與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。
咀嚼能力越低的話,產生疾病的風險性越高?
許多研究都指出,咀嚼能力低下有容易產生代謝症候群的傾向。
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,比起有明顯咀嚼問題的人,咀嚼能力介於正常與明顯有問題之間的人,可能更容易產生代謝症候群。這可能與缺乏病識感有關。
當我們明確知道自己的咀嚼能力不好時,可能會多花一些工夫在飲食均衡上,包含調理方法改變或是輔助工具的使用。
但是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咬合其實是有問題的,一直沒有自覺的話,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比較偏頗失衡的飲食,長期下來就會容易形成代謝症候群的問題。
總結
有一陣子很盛行的是,關於「一口飯要咀嚼多少次才吞下去」的話題。也有吃太快容易變胖、慢慢咀嚼可以預防糖尿病等等說法,這些其實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。
重要的並不是咀嚼的「量」。我們應該更留意咀嚼的「質」,而若要有良好的咀嚼功能,就不能輕忽咬合不正的問題。矯正治療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恢復正常的咬合功能,讓病人咬得到,咬得好。
擁有良好的咀嚼能力,能讓自己避免因為營養失衡而帶來一系列的問題!想要愉快地享受美食,就要從良好的咬合與咀嚼能力開始。♪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