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少,但是更好》是一本介紹專準主義(Essentialism)的書,作者葛瑞格‧麥基昂(Greg McKeown)是專準主義的奉行者,也在史丹佛開設課程,介紹如何「設計精簡生活」。
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。以前生活上比較匱乏的時候,大家總是不斷地想要得到更多。隨著社會進步,每個人的生活品質都在提升,反而發生了選擇太多的困擾。選擇太多的困擾,又讓生活的滿意度下降。
這是一本介紹如何精簡生活的書,內容包括了很多面向。對我來說,印象特別深刻的部分是關於「如何說不」的百寶箱。為了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,有時候必須要向其他邀約說「不」。我是一個內向又高敏感的人,對於拒絕他人後的尷尬,感到很恐懼。但是唯有練習說「不」,才能讓自己的掌握回人生的主導權。
適合看這本書的人
- 生活中不匱乏,但又不快樂的人
- 什麼都想要,卻都做不好的人
- 習慣當好人,不擅長拒絕的人
- 選擇太多,決策品質不佳的人
生活中有太多不必要的雜訊
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,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手機,看看睡著的時候發生了哪些事情。儘管大部分的事情都與我們無關,但看完訊息後心情多少也會受到影響。
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太多訊息在傳遞。不管訊息重要與否,都會不斷地收到。光是判斷一則訊息是否重要,可能就會花費不少時間與精力。
因為不必要的訊息太多,注意力被分散的情況下,我們就很難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。有趣的是,現在較新的手機或電腦都內建了「專注模式」。
手機與電腦被發明的時候,原本應該是輔助工具,用來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好。現在似乎變成專注的頭號大敵,必須仰賴專注模式讓自己不要分心。
專準主義(essentialism)是什麼?
我認為專準主義可以說是一種生活態度,有意識地選擇自己要過的生活。被許多科技產品制約的我們,價值觀容易受到被每天接收到的雜訊影響,很不穩定。
例如即將到來的雙十一特賣活動,會有許多商品加入促銷。本來的生活已經很富足,暫時可能沒有任何需要買的東西。卻可能會為了不想錯過優惠,花了大把時間思考可以買什麼。最後卻買了一個用不到的東西,徒增自己困擾。
專準主義要從想法開始改變,知道自己「能夠」做選擇。畢竟只有少數事情是真正重要的,不需要一昧地追求更多。改變想法與做法才有可能得到不同結果,知道自己要什麼,把對的事情做好,就是專準主義的精髓。
知道自己要什麼,才能果斷拒絕
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也跟我一樣,常常會什麼都想要,想要的東西太多了。因為社群媒體上讓我們很容易去比較,別人擁有的,自己還沒有,就容易感到懊惱。但是很少真正去思考,那是自己要的嗎?
如果不清楚自己要什麼,就要花很多時間思考與做決定。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做「決策疲勞」,我們做出的選擇越多,出錯的機會就越大。
如果知道自己要什麼,就能夠果斷的拒絕額外的誘惑,才能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。但是拒絕他人的熱情邀約,可能還是會留下許多尷尬。書中貼心地整理了說「不」的百寶箱,總共有8種說法。跟大家分享3招我認為很管用的。
①「讓我查一下行事曆再回覆你」
②「我沒辦法,但XX可能會有興趣」
③「好,那我該刪掉哪個優先事項呢?」
我們都該學著說不,但是要記得保持優雅。管理大師彼得・杜拉克認為:「人們有影響力,是因為他們說不。」
總結
我一直很害怕拒絕後產生的尷尬,讓我經常會勉強自己迎合別人。這樣做會導致自己的時間被分散,很難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我們生活中的誘惑只會越來越多,選擇也越來越多。
透過專準主義的思考方式,能幫助我們重新把注意力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,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