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功,從聚焦一件事開始》是一本很適合現代人閱讀的書,雖然出版將近十年,最近第一次閱讀時依然覺得很實用,很多內容都講到心坎裡。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每天都被無止盡的訊息追著跑,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。但是這樣奔波勞碌,究竟會不會更靠近自己的目標呢?
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太一樣,但是想要變得更好的心情,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。想要達成目標,不是努力就有用,還得用對策略。
作者Gary Keller與Jay Papasan在書中用3個章節,幫我們破除迷思與阻礙,讓我們能聚焦在真正重要的「一件事」上,用正確的策略朝自己的目標前進。
適合看這本書的人
- 常常被眾多事情淹沒的人
- 不知道現在該做什麼的人
- 想要成功卻找不到方法的人
- 認為埋頭苦幹就會成功的人
[st_toc]
找出自己的一件事
現在流行「slash斜槓」,好像要當多工型的人比較有價值。同時多工其實是阻止我們朝目標前進的阻礙,沒有人能同時做好很多事情,先聚焦一件事才能實踐目標。
《成功,從聚焦一件事開始》書中不斷提出一個問題,「我能做哪一件事,做了之後,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,或者不必做?」
看似簡單的問題,其實非常不容易回答。必須要用「以終為始」的觀念回推,設定好自己的最終目標,一步一步回推當下應該要做哪一件事。
我發現自己念研究所,就是這樣的「一件事」。開始念研究所之前,我常常煩惱週末要去聽什麼演講,花很多錢又不見得有回報。
進入研究所之後,我只要專注於齒顎矯正的學習,其他臨床的分科都與我無關,不用額外花時間學習主科以外的內容,或是擔心其他分科的知識不足。
善用骨牌效應
英國作家赫胥黎曾說:「階梯不是讓人踏著休息,而是用來讓腳踩得夠久,好將另一隻腳提向更高的地方。」
沒有人能一步登天,成功大多是靠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而來的。但是努力也有分別,如果只會埋頭苦幹,那要很努力才能有一點點成效。
如果是有策略的努力,就會像骨牌效應一樣,一張骨牌可以推倒1.5倍大的骨牌。如果每次努力的目標都設定高一些些,其實會成長得非常快。
就算是運動選手,也要靠策略(菜單)來進步。例如馬拉松選手,想要在成績上突破,絕對不能每天跑一個全馬,跑再久可能都不會變快,反而還會受傷。
利用策略一天增加一點距離,或是一天增加一點速度,讓自己的身體適應改變的過程,就算練習的時候沒有跑過完整的馬拉松,比賽當天也能跑出讓自己嚇一跳的成績。我在人生第一場馬拉松,就得到這樣的震撼結果。
先破除迷思再努力
我們都太急著想要成功了,目標設定的很好,卻沒有思考該怎麼做到,走好每一小步更重要。
想要走得平順,最好能在起步之前先破除迷思。《成功,從聚焦一件事開始》幫我們整理了六大常見的迷思,原本以為正確的事情,居然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。
[st-mybox title=”成功的絆腳石” webicon=”st-svg-exclamation-circle” color=”#ef5350″ bordercolor=”#ef9a9a” bgcolor=”#ffebee” borderwidth=”2″ borderradius=”5″ titleweight=”bold” fontsize=”” myclass=”st-mybox-class” margin=”25px 0 25px 0″]
一、每件事情都重要。
二、同時多工。
三、嚴以律己。
四、意志力總是隨傳隨到。
五、生活平衡的重要。
六、眼高就是壞
[/st-mybox]
最讓我驚訝的是第三點,我經常以自己能嚴以律己為榮。例如參加鐵人三項100俱樂部,連續100天完成鐵人三項的其中一項,都需要嚴以律己才能辦到。
後來看完書才融會貫通,並不是說自律不好,而是要讓自律變成習慣,融入自己的生活。因為人都有惰性,通常沒辦法堅持太久,把自己逼得太緊有時候會有反效果。
總結
《成功,從聚焦一件事開始》幫助我破除了許多迷思,也釐清了一些自己吃虧後體悟到的事情。
成長的路上,用少少的錢就能看到一本好書,在前人的引導下,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。
相信每個人看完《成功,從聚焦一件事開始》,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調整的地方,重整思緒之後再出發,從「一件事」開始邁向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