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的工作是牙醫師,同時間在研究所進修齒顎矯正。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齒顎矯正相關的話題。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矯正治療前經常會拍攝的X光片,其中一張的正式名稱是「側位顱部X光片」,是頭部X光片的一種,做為矯正治療前的精密檢查,是很重要的一個診斷依據。
[st-kaiwa2]輻射量會不會很高,對身體會產生危害嗎?[/st-kaiwa2]
許多人對輻射線感到恐懼,擔心會影響自己的健康。其實牙科使用的輻射線劑量都很低,在稍後的文章中也會有詳細的說明。
[st_toc]
什麼是矯正的精密檢查?
[st-mybox title=”矯正的精密檢查一般會包含” webicon=”st-svg-bullhorn” color=”#757575″ bordercolor=”#f3f3f3″ bgcolor=”#f3f3f3″ borderwidth=”0″ borderradius=”5″ titleweight=”bold” fontsize=”” myclass=”st-mybox-class” margin=”25px 0 25px 0″]
①拍攝顏面與口內照片(使用數位相機)
②取口內牙齒模型
③拍攝X光片數張
[/st-mybox]
X光片之中比較特別的就是,「側位顱部X光片」。
這張X光片的規格是全世界一致的,便於比較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。拍攝後醫師也會進行「測顱分析」,分析的數值具有很多參考價值。此外,並不是落在平均值就代表良好,而是需要一個比較的數據。有助於進行顏面顱骨型態的分析判斷,以及將來相應治療目標的設定。
測顱分析,一開始用於顏面部成長發育的研究
回顧一下歷史,1931年間由美國的Broadbent醫師,發表了目前仍然在使用的X光片儀器原型。當時是用來研究顏面部的成長發育。
在那之後,1948年間,Downs醫師進一步提出了利用X光片,進行顏面骨骼型態的測量方式,也就是目前所熟知的「測顱分析」。台灣的醫療技術大多源自美國與日本。直到現在,我們使用的分析數值,大部分來自日本人正常咬合的標準值。亞洲人多為蒙古人種,比起歐美的分析數值,使用日本的標準值會更貼近台灣人一些。然而,測顱分析的數值,會因為不同的種族、年齡、性別等而有所差異,必須選擇合適的標準數值來進行比對。
輻射劑量的擔心,其實遠低於自然背景輻射
「輻射線劑量有很多測量方式,也因此會有很多不同的單位,在比較輻射劑量時,要留意一下單位是否不同,文章中會使用毫西弗(mSv)作為輻射劑量的單位來進行說明。」
我們每天會接受到的輻射劑量,大約可以分成兩類。
1.自然背景輻射
2.放射線檢查
什麼是自然背景輻射?
先介紹自然背景輻射,主要分為兩種
①源自宇宙射線(來自地球外)
②源自環境中的天然放射物(來自地球內)
全世界的自然背景輻射,每年平均值約為2.4(mSv),處在台灣這個地理位置的我們很幸運,接受到的輻射線比世界平均值更低,每年僅有1.62(mSv)[1]。
牙科常見的放射線檢查
半年一次的牙科檢查,經常會發現牙縫間有小蛀牙,醫師可能會搭配單顆X光片進行鑑別診斷,一次的劑量僅有0.005(mSv),跟每天接受到的自然背景輻射差不多,不用太擔心。
即使拍攝劑量較高的牙科全口X光片,劑量也只有0.01(mSv),通常2-3年才會拍攝一次,用來確認整個口腔的狀況,也是相對劑量低的狀況。
至於矯正治療時需要拍攝的側位顱部X光片,劑量約為全口X光片的1/3,劑量也是相當低。
矯正治療前,X光片檢查的必要性
矯正治療是協助牙齒搬家,移動到新的合理位置的工程,進而打造理想咬合關係的治療。但是牙齒要搬家之前,我們要先用X光片確認牙齒在「骨頭內部」的狀況,才能有效地移動牙齒。
此外,人的咬合力有強弱之分,從側位顱部X光片可以更精準地進行分析。包含牙齒的傾斜程度、下顎骨的位置等等。仔細評估患者的咬合類型,才能擬定出正確且合理的治療計畫。
什麼時間點接受矯正的精密檢查最好
許多人在進行矯正評估時,可能會希望儘快開始治療。一般在矯正治療治療前,會先進行一次諮詢,初步確認醫病雙方各方面彼此是否能互相配合。
「確定要做矯正後」,再進行精密檢查比較好,避免每次諮詢都接受放射線檢查,徒增不必要的輻射線劑量。
進行精密檢查後,醫師需要一些時間分析資料,並擬定適當的治療計畫,這時候還會再與患者進行一次討論,確保雙方的目標一致,再開始進行矯正治療。
總結
矯正治療之前需要進行精密檢查。其中「測顱分析」對大部分的民眾來說,是一串複雜且難以理解的數據,但是這些數據卻能提供醫師臨床寶貴的資訊,有助於診斷咬合類型並擬定合理的治療計畫。
如果會擔心放射線劑量的話,也可以安心。感謝科學的進步,現在的放射線儀器產生的輻射劑量,都比從前的儀器更少。牙科使用的放射線檢查,劑量也都非常低,對於健康不會產生危害。只是要注意拍攝的時機,過於頻繁或不必要的拍攝,或許會對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。
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