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的工作是牙醫師,同時間在研究所進修齒顎矯正。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齒顎矯正相關的話題。
矯正治療的過程中,最讓人頭痛的問題就是治療時間太長,但是治療時間與我們的生理反應有關,即使材料不斷進步,治療所需的整體時間現今仍然沒有辦法縮短。
因此現在有很多研究,都想要找出縮短治療時間的方法,或者說,想要找到加速牙齒移動的方式。但是,這類的研究大多不容易做,其中一個原因是實驗數據的取得不易。
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即使同一個人的牙齒,左右兩邊的移動速度也可能不同,因此要怎麼進行有信度效度的比較,會成為一個難解的問題。
[st_toc]
想要知道牙齒開始動了沒
牙齒能夠在骨頭中移動,其實是牙齒周圍的骨頭經歷了「吸收」與「再生」的過程。就像摩西分開紅海一樣,前方會先有一部份的骨頭被吸收,讓出路來,當牙齒往前移動,後方的骨頭又會再生,把空間填起來。
但是這個骨頭吸收與再生的過程,是以細胞為層級在進行的,我們的肉眼沒有辦法直接觀測到。如果想要探測細胞層次的變化,通常會進行動物實驗,將實驗後的動物組織切片,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的樣態。
但是我們在患者身上,比較難進行這樣侵入性的實驗。想要知道牙齒是不是開始移動了,我們除了花時間目視等待,似乎沒有其他辦法。
能夠視為牙齒移動的指標
我們的體內,會有特定的細胞負責骨頭的「吸收」與「再生」。骨頭其實主要是由膠原蛋白組成,我們的骨頭中有一半以上的成分是膠原蛋白。
雖然我們沒辦法直接用肉眼觀察到骨頭中細胞的變化,但是當骨頭被吸收後,骨頭會被分解成膠原蛋白,呈現在周圍組織中,因此骨科通常會用抽血的方式,來判斷骨質疏鬆的程度。
有一種可以代表骨頭被吸收的膠原蛋白,被稱作CTX。當然,也有另一種可以代表骨頭將再生的膠原蛋白,被稱作PINP。骨科醫師就是檢測這兩種膠原蛋白,來判斷骨密度的狀況,如果血液中CTX提高,或許就是骨質正在流失。
在牙科的領域中,我們或許也可以測量這兩種膠原蛋白,作為牙齒移動的指標,如此一來,將能簡化觀測的流程。
如果能簡化觀測的流程……
現在的醫療趨勢是微創與簡化流程,如果能找到最小傷害性,又簡單的治療方式,將能造福很多患者。
臨床實驗也是一樣,需要簡化與容易觀測的流程。瑞士的伯恩大學(Universität Bern)就進行了相關的實驗[1],想要確認矯正過程中,這些能夠代表骨頭吸收與再生的膠原蛋白,會不會隨著矯正治療的進行而有所變化。
實驗找了21位需要矯正治療的患者,在黏矯正器前、黏矯正器之後5天與14天,分別進行抽血與收集「牙齦溝液(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, GCF)」。
結果發現這三個時間點,血液與牙齦溝液中,能夠代表骨頭吸收與再生的膠原蛋白,都沒有顯著的變化。雖然這次的實驗沒有觀測到顯著的變化,但仍然具有研究的價值,被刊登在《歐洲矯正學會期刊》(Eur. J. Orthod.)。
因為這是第一篇探討矯正治療患者中,代表骨頭吸收與再生的膠原蛋白(CTX與PINP)變化。儘管實驗結果沒有看到顯著變化,或許是檢測的時間不對或不夠,可以讓後續其他的相關研究有參考與改進的空間。
總結
我們都希望找到最適合牙齒移動的方式,俾便減少整體治療的時間,或減少治療引發的副作用。這些目標,都需要搭配容易觀測的流程。
透過牙齦溝液中,能夠代表骨頭吸收與再生之膠原蛋白的變化,或許是一個嶄新的實驗方式,可以簡化觀測的流程。如果有方便且可信賴的觀測流程,加以善用,就能更有機會早日抵達理想的治療目標。
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