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齒矯正的問題,歡迎聯絡我矯正諮詢

關於開咬(open bite)常見的原因與治療方式

大家好,我的工作是牙醫師。同時間在研究所進修齒顎矯正。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齒顎矯正相關的話題。在介紹「開咬」之前想請大家想像一下,如果前面的牙齒完全沒有接觸,在切斷食物上會有多大的不方便。

例如,在寒冷的冬天想吃一碗熱騰騰的麵,卻沒辦法順利地咬斷麵條,無法好好享受美味的食物,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,幸好在今日矯正材料的進步下,「開咬」不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

今天會介紹造成開咬的常見原因,以及治療方式。

目錄

「開咬」是指什麼?

開咬是咬合不正的其中一種,英文是open bite,是指當我們咬起來的時後,部分的牙齒有接觸,但是卻有部分上下牙齒之間有一個空隙缺乏有效接觸的一種情形。

正確的咬合是在上下門牙咬起來合起來的時候,上排門牙會覆蓋住部分下排門牙(約2-4mm不等)。

開咬大概可以分為兩種:前牙開咬、後牙開咬

常見的開咬情形是前牙開咬,這種情形是後牙雖然有接觸,上下排的門牙之間卻有一個空隙。有些前牙開咬的患者,牙齒排列很整齊,甚至笑起來也看不出問題。

但是隨著開咬程度的不同,也有可能笑的時候會露出上下排門牙之間的空洞。因為後牙開咬的情況相對之下比較少見,這邊先針對前牙開咬進行介紹與說明。

造成前牙開咬的原因

造成前牙開咬的原因有很多,主要可以分成5個類型。有些是遺傳影響,較難預防。但有些是不良的習慣造成,事先知道或許可以預防開咬的情況發生。

前牙開咬常見5個原因

  • 骨頭型態的影響
  • 軟組織的型態
  • 習慣造成
  • 局部發育問題
  • 口呼吸

骨頭型態

骨頭的型態與基因遺傳有關,當骨頭的發育在垂直方向的成長過大時,上下顎骨的距離會比正常來得大,加上牙齒的大小通常是差不多的,如此一來上下排的門牙萌發後往往很難達到有效的接觸。

軟組織

當我們在吞嚥的時候,會需要很多軟組織(嘴唇、舌頭、臉頰等等)協同運作,確保口腔維持密閉的狀態,食物才不至於外漏,同時可以吞嚥。

但是如果因為軟組織的問題,例如嘴唇無法有效密閉的話,舌頭可能會往前頂在牙齒上,目的是為了協助關閉口腔的空間,但這同時也會施予牙齒不必要的力量,造成牙齒往外翻,形成前牙開咬。

習慣造成

當一個習慣持續且頻繁地發生時,就會產生很多影響,通常會造成前牙開咬的習慣是不好的,例如吸手指。吸手指的習慣會讓牙齒受到不正常的力量,導致前牙開咬。

但這個習慣一旦中斷以後,是有可能改善開咬的

局部發育問題

如果因為先天性的影響,導致中臉部發育不足,也有可能會形成前牙開咬。例如唇腭裂的患者,是先天性缺陷中最常見的。

台灣400-500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唇腭裂患者,通常需要長時間的跨科別治療,包括牙科、整型外科、耳鼻喉科、語言治療、社工師、心理諮商等身心兼顧的整體醫療照顧。

口呼吸

在台灣有鼻子過敏或鼻塞問題的人不在少數,大約有1/3的人有鼻子過敏問題1/10的人長期受鼻塞的問題所困擾。

造成無法順利使用鼻子呼吸,而變成口呼吸。為了用口腔呼吸患者常常會將嘴巴經常打開,影響相關的下顎 位置、肌肉群與舌頭,間接造成開咬的形成。

前牙開咬之下容易產生的4種問題

比起暴牙或牙齒擁擠,輕微開咬可能不會造成太嚴重的美觀問題,但是前牙開咬不處理的話,功能上會產生很大的問題。

前牙開咬面臨的4種問題

1.前牙無法切斷食物

2.後牙負擔過大

3.發音受影響

4.無法有效閉口

前牙無法切斷食物

根據吃的食物不同,我們經常需要使用前牙切斷食物。如果有前牙開咬的問題,將無法有效進食,可能會影響營養的攝取,造成更大的問題。

有些情況甚至得隨身攜帶小剪刀,先將食物剪碎再進食。這不僅會影響用餐的心情,還要注意小剪刀的衛生安全。

後牙負擔過大

前牙開咬還有一個大問題是,全部的咀嚼食物功能的重擔都落到後牙上,長期來說會對牙齒與咀嚼的肌肉產生不良的影響

此外,後牙如果有蛀牙過,接受補牙的治療,長期過大的受力也會使得填補物容易脫落,造成蛀牙惡化的可能。

發音受影響

上下排的牙齒如果沒有辦法閉合,有些聲音會無法準確發出,例如s的聲音。無法精準的發音也會在溝通上產生不便或誤解,對方無法聽清楚,甚至可能進一步影響人際關係。

無法有效閉口

口腔內的環境通常比空氣潮濕,無法有效閉口會使得口腔內變得太乾燥,唾液不足的情況發生會對口腔內的生態產生不良的影響,包含細菌容易增生導致蛀牙,也可能形成牙周病口臭的問題。

開咬的治療方式

開咬的治療主要可以分成兩類,壞習慣引起的治療可以利用引導的方式戒除、改正。如果有合併其他問題,就需要醫療行為的介入。

習慣的改正

壞習慣造成的開咬,通常發生在較年輕的患者身上,這時也還在生長期間,可以先用柔性勸導的方式,進行觀察。有時候隨著成長,加上壞習慣的改正,開咬的情形也會自動地改善。

如果習慣的改正仍無法有效改善開咬,或是合併有其他問題,可能就需要醫療行為的介入,依照風險程度分成以下3種

醫療的介入分成3

1.功能性裝置

2.矯正治療

3.開刀

功能性裝置

使用功能性裝置可以協助牙齒和周圍的肌肉與軟組織進行調和,讓咬合功能可以好好地實行。功能性裝置需要患者主動的配戴才有療效,有時候偷懶沒有戴的話,就會完全沒有效果。

矯正治療

以前使用不銹鋼線進行矯正治療的時代,改善開咬現象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大約需要3-5年。

但是現在的材料更進步,技術也相對提升,有些情況下,使用鈦鎳合金線甚至可以在2-3左右的時間可以有效改善開咬的現象。

歸功於當代的矯正材料進步,以前可能必須開刀才有辦法解決的問題,有許多症例現在也都可以嘗試單純靠矯正的方式治療,減少患者的風險與不安。矯正治療的方式也是最有效可以改善開咬的做法之一。

開刀

骨頭造成的開咬程度如果太嚴重,也可能無法單純靠矯正牙齒移動的方式來治療,或者是勉強使用矯正治療而導致其他美觀上的問題。

例如笑齦(gummy smile),有些人會介意在微笑時露出過多的牙齦,這時候就得將開刀列入考慮。或者是患者想同時改變臉型與外觀,合併開刀的方式可以更大幅度獲得令人滿意的改善。

臨床案例

案例一:

open bite before open bite after

案例二:

結語

雖然開咬的問題不容易被注意到,但仍會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,最好可以儘早接受評估

及早發現並解決這類咬合問題有很多好處,可以趁著年輕時,骨頭比較柔軟的情況下進行調整,治療的時間不僅可以縮短,治療成果也會相對穩定

歡迎分享!
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