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的工作是牙醫師,同時間在研究所進修齒顎矯正。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齒顎矯正相關的話題。
矯正器治療的一個重要前提,就是矯正器要黏得住,只要矯正器能正確地黏著在牙齒上,就可以精準地控制牙齒,排列到理想的位置。
我們很幸運,生活在一個材料進步的時代,談到矯正器的黏著材料,有很多種類與很多選擇,各自有不同的優缺點。
[st-kaiwa2]哪一種黏著材料最好?[/st-kaiwa2]
[st-kaiwa1]黏矯正器需要留意哪些事情?[/st-kaiwa1]
[st-kaiwa3]矯正器一開始很容易掉,正常嗎?[/st-kaiwa3]
矯正器的使用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,也累積了很多相關的研究,但這些研究大多是單一團隊獨自完成,容易有樣本數不足的問題。不過只要累積夠多的研究,就可以把這些研究結果整合在一起,形成一個「整合分析」的研究調查,會有更高的參考價值。
[st_toc]
黏矯正器需要留意的事情
醫師在選擇矯正器黏著的材料時,會有三個不同的考量,但是大部分患者可能都不知道,只希望矯正器不要太容易掉,因為回診重黏很麻煩。
選擇黏著材料時需要留意的事情:
①失敗率(Failure rate)
②黏著時間(Bonding time)
③黏著劑殘留(ARI)
失敗率
失敗率是很多人最在意的,矯正器脫落就代表黏著失敗,尤其是矯正器在黏著初期,有比較高的機率會脫落。
但是並不能說脫落就是壞事,脫落也不一定會影響治療進度,我們都希望矯正器黏得很牢固,但是也不能黏得太緊,要剛好才行。
矯正器黏太緊,雖然不容易脫落,卻有可能在咬到硬物時,力量集中到牙齒上,反而造成牙齒受傷,或是將來矯正結束之後拆不掉。矯正器脫落還可以重黏,牙齒若受傷的話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。
黏著時間
不同的矯正器黏著材料,會有不同的黏著固化時間,例如需要三個步驟來完成的黏著材料,所需要的時間自然會比只需要兩個步驟的黏著材料來得費時。
一般來說,上下全口黏著矯正器通常要花上1-2小時的時間,仔細地黏著矯正器,因為矯正器要黏在正確的位置,才能表現出矯正器最好的效果,因此黏得快,不如黏得精準。
黏著劑殘留
黏著劑殘留指數(Adhesive remnant index, ARI)是指黏著劑殘留在牙齒上的比例,ARI=0代表完全沒有殘留在牙齒表面,是最理想的情況。ARI=3代表黏著劑全部都殘留在牙齒表面。
要判斷黏著劑殘留的狀況很簡單,只要看移除矯正器後的內面就可以知道了。如果矯正器上完全沒有黏著劑,代表黏著劑全部都留在牙齒表面(ARI=3),這並不是一件好事。
黏著劑殘留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,如果大家追求的是黏得牢固,不要脫落,這樣的黏著劑通常比較容易殘留在牙齒上,移除黏著劑的過程,也較容易對牙齒造成傷害。
整合分析的結果
《歐洲矯正學會期刊》(Eur. J. Orthod.)在2022年一月刊登了一篇整合分析研究,比較2種不同類型的黏著材料,當中收集了19篇研究的結果,總共有1614位患者,14422顆矯正器的黏著數據。
①傳統的黏著材料,三個步驟(etchant+primer+adhesive)
②新的黏著材料,兩個步驟(self-etch primer+adhesive)
因為新的黏著材料,把兩個步驟合而為一,可以縮短不少黏著時間,使用新的黏著材料的時間,一顆牙齒平均減少26秒。
此外,研究結果顯示兩者的黏著效果差不多,失敗率沒有顯著差異,還有,黏著劑殘留的部分也差不多,都不會有過多黏著劑殘留在牙齒上的問題。
整合分析的結果來看,似乎選擇新的黏著材料比較有優勢,因為可以省下不少的操作時間,但針對新的黏著材料是不是會造成牙齒脫鈣、白斑以及染色的問題等,則並沒有被充分討論。
總結
矯正器在黏著的初期比較容易脫落,是很正常的。脫落其實不等於壞事,也有可能是為了避免牙齒受到過大的力量傷害。
矯正器的黏著材料,不能只考慮是否脫落(失敗率),也要考慮到操作時間以及黏著劑殘留(ARI)等問題,甚至在移除矯正器之後,會不會對牙齒造成脫鈣、白斑以及染色的問題等,都是我們需要留意的。
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