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的工作是牙醫師。同時間在研究所進修齒顎矯正。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齒顎矯正相關的話題。「空間創造」是矯正治療中很重要的觀念,牙齒要能夠移動,必須先要有空間才行。否則給再大的力量,牙齒可能都動不了,反而還會受傷。現代人經常遇到的牙齒排列問題大多源自於空間不足,因此產生了前突(暴牙)、擁擠(牙齒亂)甚至埋伏齒(長不出來)等等的問題。解決辦法是透過矯正治療創造出空間,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空間創造常用的5種方法。
[st_af id=”3906″]
[st_toc]
空間創造常見的5種方法
1.側方擴大
2.IPR或IER
3.遠心移動或遠心傾斜
4.前方擴大或外翻
5.小臼齒拔牙
[st-kaiwa5 r]接下來會詳細介紹空間創造的方法[/st-kaiwa5]
[st_af id=”3139″]
側方擴大
使用不同的矯正擴大裝置,都可以做到側方擴大的效果。但是成人與小孩可以擴大的量會有些不一樣。每個人之間因先天條件的不同也會有一些差異,但是成人大約3-5mm的擴大量[1],而小孩在有些情況下,擴大量可能達到將近10mm左右。
IPR或IER
IPR為InterProximal Enamel Reduction的縮寫,俗稱stripping,意思是修磨牙齒鄰接面的牙釉質。牙齒的表層稱為牙釉質,在矯正治療的過程中,可以透過修磨部分牙釉質(一次大約0.25mm),來創造出空間。雖然0.25mm看似很少,但不會造成敏感及蛀牙等等的問題,每顆牙齒修磨的量累加起來,也可以創造出2-3mm的空間。此外,IPR這個方法還有3個優點:調整牙齒型態、減少黑三角以及預防復發。
遠心移動或遠心傾斜
遠心的意思是往口腔的後面方向,對於成人矯正來說,在以前要做到遠心移動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。但是,隨著矯正材料的進步,可以使用矯正骨釘(TAD’s)、定力彈簧(open coil spring)或是彎折矯正線(LH MEAW)等等工具,進行牙齒的遠心移動或傾斜。雖然說有了這些新的工具可以使用,仍然要注意有些特定條件得滿足,例如智齒已經拔除或是遠心部分有足夠的骨頭可提供牙齒移動等。
前方擴大或外翻
可以進行前方擴大獲得空間的情況比較少,主要是用在反咬的患者身上,當上門牙的齒軸太過舌側傾斜,利用矯正裝置進行前方擴大,讓門牙向外傾斜,讓齒軸回到正常值的範圍。前方擴大的做法會將門牙往外翻,也可能造成暴牙的感覺,有其特殊的適應症,並不一定適合每一位患者。
小臼齒拔牙
矯正治療中最常用來獲得空間的方法之一,也可以說是某種最終手段。一顆小臼齒的大小約為8mm,為了對稱雙側拔牙,拔兩顆小臼齒可以提供16mm左右的空間。如果有暴牙或是牙齒亂的問題,通常會需要比較多的空間進行調整,更不用說如果暴牙跟牙齒亂同時存在的情況了。
[st-kaiwa5 r]拔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[/st-kaiwa5]
不同方法的選擇基準
上述五種方式各自有可以獲得空間的極限,醫師們會依據需要空間的程度與對咬合造成的影響進行選擇,而採取適合的方法。不拔牙矯正的情況通常會將前4種方法合併使用,儘量創造出需要的空間。但是即使用了上述4種方法,空間可能仍然不夠,這時候就得將小臼齒拔牙列入考慮,進行拔牙矯正治療。
[st-kaiwa5 r]還想要了解更多嗎?歡迎直接跟我聯繫[/st-kaiwa5]
[st_af id=”4051″]
總結
拔牙矯正與不拔牙矯正並沒有絕對的優劣差別,往往會依照治療目標的訂定而有所抉擇或取捨,因此往往依照每個症例會有不同的考量與做法,透過與醫師討論尋找出一致認可的共同目標,就可以愉快地開始進行治療。如同前述,隨著矯正材料進步,遠心移動已經變得更有可能執行,不拔牙矯正可以做到的範圍也變廣了許多,相信隨著時間演進,也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出現也說不定。
[st-kaiwa5 r]希望透過矯正治療能讓每位患者充滿自信,並成為能開心愉快盡展歡顏的人[/st-kaiwa5]
[st_af id=”4061″]
參考:
[1]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1083300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