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使過了十年,高中的班導師,家樑老師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句話「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!」,仍然時常迴盪在耳邊,老師從來不會管我們太多,很早就要我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過了很久之後我才知道,這件事情有多不容易。
很多人都有時間管理上的困擾,想要更有效的運用時間提高生產力,即使用上了待辦清單提醒自己有哪些事情要做,仍然沒有辦法如預期完成,2012由哈佛商學院的丹尼爾.馬科維茨(Daniel Markovitz)提出待辦清單的5個問題[1]。過了6年,在2018年由哈佛商學院馬克.趙–桑德斯(Marc Zao-Sanders)提出了可能的解決辦法,就是時間箱(timeboxing)[2]。
[st-mybox title=”待辦清單的5個問題” webicon=”st-svg-question-circle” color=”#757575″ bordercolor=”#f3f3f3″ bgcolor=”#f3f3f3″ borderwidth=”0″ borderradius=”5″ titleweight=”bold” fontsize=”” myclass=”st-mybox-class” margin=”25px 0 25px 0″]
1.待辦清單,給了我們太多選擇(Paradox of Choice,太多選擇的難題)
2.任務有難易之分,但大多著眼於容易完成的任務(只會挑軟柿子吃)
3.很少讓我們聚焦於「重要但不急迫」的任務(搞不清楚優先順序)
4.缺乏明確的時間背景(搞不清楚開始跟結束的時間)
5.缺乏有效的承諾機制,讓自己開始做重要的事
[/st-mybox]
什麼是承諾機制(commitment devices)?
承諾機制(commitment devices)是一種技巧,讓自己去做一些「不想做,但實質上是有益的事情」。commitment devices一詞源自韓信井陘之戰,是華語圈大家都熟悉,韓信以少勝多的故事,也是成語背水一戰的典故。待辦清單缺乏類似的承諾機制,要如何克服這個問題?我們可以使用時間箱(timeboxing)。
什麼是時間箱(timeboxing)?怎麼做?
時間箱(timeboxing)的概念其實非常簡單,就是結合待辦清單與行事曆的技巧。當我們要安排任務時,不再只是丟到待辦清單,等待事情有一天會自己完成,而是把任務加到行事曆中,選定一段時間來執行。如此一來,當我們在確認行事曆時,一眼就可以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。也因為都是自己設定的時間、任務,更少了能夠拖延的藉口。
使用時間箱(timeboxing)有4大好處,提高生產力
特斯拉(TSLA)創辦人伊隆·馬斯克(Elon Musk)提到自己也在使用時間箱(timeboxing)的技巧後,瞬間就流行了起來。使用時間箱有許多好處,來提高自己的生產力。
[st-mybox title=”使用時間箱4個優點” webicon=”st-svg-check” color=”#757575″ bordercolor=”#f3f3f3″ bgcolor=”#f3f3f3″ borderwidth=”0″ borderradius=”5″ titleweight=”bold” fontsize=”” myclass=”st-mybox-class” margin=”25px 0 25px 0″]
1.不擅長的事情,也變得容易開始
2.提高集中力
3.捨棄不必要的堅持
4.完成後的成就感
[/st-mybox]
不擅長的事情,也變得容易開始
因為一開始就設定好開始與結束的時間,即使面對不擅長的事情,也會產生這樣的心情,好像也可以先試試看,真的做不到再想其他辦法。通常萬事起頭難,只要開始了,就能夠順順的持續下去,遇到問題再滾動修正即可。時間箱(timeboxing)提供承諾機制,讓我們不再一昧逃避,願意去嘗試做一些不想做,但是有益於自己的事情。
提高集中力
因為有安排好開始與結束的時間,就不會一直想著要確認下一個行程,減少自己分心的機會。如同番茄鐘工作法的效果,有限的時間下能夠提高集中力。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不斷的作業持續太久會疲乏,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。透過時間箱(timeboxing)安排恰當的工作時間,讓自己一次專注於一件事情,生產力自然就提高了。
捨棄不必要的堅持
完美主義的人想要堅持把每一個細節做好。但現實上時間就是有限的,我們很難把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做到100分。透過時間箱(timeboxing)安排好結束的時間,我們可以在安排好的時間內,盡自己一切努力,做到能完成的部分。捨棄不必要的堅持,可以避免時間的浪費,影響到其他任務執行的時間。
完成後的成就感
開始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,即使只有部分進度,也會很有成就感,這樣的快感會刺激大腦的多巴胺(Dopamine),提高自己的動機。更有機會能夠繼續下去直到完成,完成任務的感覺,也是很棒的!有了完成或是未完成的經驗,都對自己很有幫助,可以用在調整下一次的時間箱(timeboxing)。
總結時間管理,如何有效運用時間,做好安排
我目前每天使用的時間管理工具分別是:時間箱(timeboxing)、TO DO LIST以及番茄鐘工作法。也在不同文章分別介紹過了,這邊統整一下使用方式,給大家做參考。
[st-postgroup id=”980″ rank=””]
[st-postgroup id=”1001″ rank=””]
[st-step step_no=”1″]先安排時間箱(timeboxing)[/st-step]
我會利用時間箱(timeboxing)設定週計畫以上,當月甚至當年度要做的事情。這時候會使用電子版的行事曆,最好能夠同步手機與電腦等等裝置,方便修改以及查找。例如報名了一場馬拉松後,就會把參加的時間、練跑的日期與距離,都會直接在行事曆上預留時間段(time block)。有新的計劃或是報名活動後,也會隨時加入行事曆中,確保這些行程的時間段都是有空的,減少同一個時間段安排兩個活動的窘境。
[st-step step_no=”2″]再寫下TO DO LIST[/st-step]
接著每天早上醒來會確認一次行事曆,把自己當天要做的事情,用紙筆的方式寫到當天的TO DO LIST中,這時候就可以遠離電子產品的誘惑,專注於該完成的任務,自己也會因為實際寫下來的行為,更加強完成任務的意識,有助於完成待辦事項,提高生產力。
[st-step step_no=”3″]最後搭配番茄鐘工作法[/st-step]
最後則是將番茄鐘工作法運用在完成每一項任務,有時候看著紙本的TO DO LIST也會有提不起勁的時候,再增加一個25分鐘的時間設定,將自己的時間管理由大範圍到小範圍都確實掌握好,如此一來肯定能提高自己運用時間的效率,做好安排,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!
參考:
[1]https://hbr.org/2012/01/to-do-lists-dont-work
[2]https://hbr.org/2018/12/how-timeboxing-works-and-why-it-will-make-you-more-product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