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有朋友問我,閱讀是刻意培養的習慣嗎?我想不是,因為對世界充滿好奇,但資源有限。書中幾乎什麼內容都有,在圖書館借書還免費,一直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。
而且我不太會挑書(也不太會挑食),因此有人推薦什麼,就會找來看看。一直認同「時間」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資源,卻常常讓時間從手上溜走,也很容易亂花錢買不需要的東西。
看完《跟錢好好相處》才發現,原來可以用時間當作單位(而非多少元),判斷自己購買的東西,值不值得。
適合讀這本書的人
- 錢不夠用的人
- 時間不夠用的人
- 不滿意自己生活的人
- 工作不順心的人
其實,賺再多錢都不會感到更幸福
經濟學家兼諾貝爾獎得主,也是《快思慢想》的作者,丹尼爾.康納曼 (Daniel Kahneman),研究幸福與金錢的關係。即使在美國,生活開銷比台灣高。年薪75000美元以上,更多的錢就換不到更多的快樂了。
本書作者也統計了1000多名美國、加拿大人民,不論月收入多寡,幸福生活指數都是差不多的。甚至每個人對於「賺多少錢才能夠感到快樂?」這個問題的答案,也幾乎都是「要比現在更多!」
如果一直活在追求更多收入的價值觀中,就像驢子追著胡蘿蔔跑一樣,直到筋疲力竭的那天,可能都還追不到真正的快樂。
怎麼計算自己的生命活力
每個人的收入或許大不相同,但是一天之中所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。時間是比金錢更稀缺的資源,我們可以試著用時間來衡量自己的消費方式。
計算的生命活力方式很有趣,首先要計算出自己真正的時薪。通常真正的時薪會遠低於原本以為的時薪,因為我們為了完成工作,常常得付出其他代價。
當我們扣除交通、治裝等等「費用」及「時間」。甚至也要扣除為了舒緩工作壓力而衍伸出的消費行為,就能計算出自己的真正時薪。如書中的舉例,原本以為時薪25美元,但計算後真正的時薪是10美元,相差了2.5倍。
再利用真正的時薪,衡量每一次的消費。如果要消費1塊錢,等於是使用6分鐘的生命活力。如此一來,或許就能用不同的角度判斷自己的消費,是否值得。
許多人在購物之前,例如買最新的iPhone 手機,也會計算工作幾天才買得起。但是生命活力更精準,必須先算出「真正的時薪」,再以此作為判斷。
每天記帳,為自己的消費決定負責
許多人嚮往財富自由或者經濟獨立,但是這一天不會憑空而來。而是透過每一天的累積,穩健地朝目標前進。要怎麼確定自己是不是每一天都離目標靠近,還是越來越遠?最重要的就是每天記帳。
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的話,是不可能存到錢的。書中有很多實用的表格,但前提是要有每天記帳的數據,才有辦法填入表格。
總結
想要太多,是導致我們錢不夠用最主要的原因。但其實賺了更多的錢,也不會更幸福。如果把時間都拿去工作賺錢,就會產生時間不夠用的問題了。
工作與生活需要達到平衡,才有可能幸福。隨著時代的不同,工作也有了新的定義。學習《跟錢好好相處》,書中提到九個步驟,一步一步走向財務獨立。